数字研创园 > 耕塾基金
首期耕塾基金创新创业论坛致辞 | 理事长屈向军

图片

今天(3月26日)是耕塾基金创新创业论坛首期开坛,既是春暖花开、万物生发的时节,又值疫后重生、百业待兴之际,大伙儿在一起畅谈创新创业,岂不快哉!去年初,海豚浏览器创始人,98机械杨永智师弟找到我,作为80后的校友企业家代表,他准备牵头捐赠一个专门针对学校师生创新创业的基金。听闻此,我心潮难平,因为一直以来我心中有一个坚定的判断,全国这么多大学,要说到创新精神是哪家的独特基因,那一定是华中科技大学。

何出此言?众所周知,教育是一个长期工程,任何一所著名高校一般必然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积淀,间或有几个特例也都是依赖特殊强大的背景资源才可能促成,可是华中科技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绝无仅有唯一一个一无传承二无背景,通过自身奋斗和努力跻身国内一流院校的高校。在我心里,华中科技大学的历史就是一部独辟蹊径、开放办学的创新式跃升的历史。从今天发展的格局来看,学校发展成长的七十年,所有的尝试和实践,如果没有领导者的创新精神、就不可能成就今天的华中科技大学,因循守旧只能注定是一个平庸的结果,而整个过程就如同一部创业史,充分体现了打破传统、不畏艰险、敢于挑战的企业家精神,最终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

追根溯源,整个历史和我们的老校长朱九思先生密不可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他以自己的智慧和担当,顶着巨大的压力,甚至冒着很大的风险,创造性地从人才引进到学科建设以及科学研究等各方面提议和推动了大量工作,光是当时世人眼中的“牛鬼蛇神”就延揽了600多名。正是在他的谋划下,以根叔为代表的一大批精英来到华中工学院,让学校在八十年代异军突起,实现了华中科技大学历史上第一次跃升。

在根叔挂帅担任主任的“批判性思维”研究中心成立的时候,我就提出一个观点,溯源那一段历史,我们疏于对九思先生个人思维的分析,即九思先生一定是一个批判性思维的集大成者。独立思考,开放包容是批判性思维的主旨,而这些在九思先生几十年主持华工过程中体现的非常鲜明,不同于中国社会传统的“求同依附”,即便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他都能以无畏精神不盲从、不从众,也因此才有了后来的突破和跃升,可以说,九思先生塑造和引领了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创业的格局和高度。因此,创新成为华中科技大学的灵魂,每一代华科人的血液里都被注入了奋发图强、草根逆袭的基因,正因为这是一种基因,所以它还会被延续和传承下去。

十几年前,李培根院士主政时期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创办启明学院,这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特区,又是一次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基因传承的创举。今天耕塾基金的几位牵头人,像杨永智和姚欣都分别来自启明学院最早入驻的联创团队等学生团队,他们像种子一样扩散开去。现在在各个高校制定的双一流建设目标里面,华中科技大学在“世界一流大学”的位次里又有进步,再一次向中国高校的既定格局发起了挑战,而这又和今后我们华科大师生和校友的创新创业活动息息相关。

今天“耕塾基金”就启程了,承载着延续创新基因这一使命。“耕塾基金”一部分用于创新创业活动的奖励,另一部分用于创新思维的启发和碰撞。基金针对华科大在校各级学生、教师以及有突出贡献的教辅人员等在创新、创业、重大成果或新模式或新思维等方向进行年度评选和重大奖励。除此之外,基金还将在人员精力投入、资金奖励支持、平台共创共享、前沿思想碰撞、国内外信息分享、研发资源与应用场景支持等方面,对获奖个人或团队进行多维度鼓励,以帮助学生、教师、学校在人类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时代大变革之下,获得更好、更快、更多的发展和领先优势。

说了这么多,今天主题还是围绕创新,但是怎样才能创新呢?创新说到底是思维上的颠覆和突破。竞争要靠人才,而人才的积聚和引进只能解决一时,长期必须依靠自己的培养,要靠一批又一批具有创新基因的华科大人。在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Think big Think long,格局大一点、考虑长远一些。创新的种子在过去七十年历程里已经深深植根于华科的沃土之中,现在破土发芽又是一次启程。今天在根叔和大家的共同见证下,让我们并肩携手、再次出发!

转载自:耕熟创新奖

文稿来源:耕塾基金理事会。(根据现场录音整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屈向军简介耕塾创新教育基金理事长及捐赠人,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89届,长安私人资本创始合伙人。

图片


武汉智能装备工业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Copyright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备15020413号】
招才引智